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, 2020的博文
赵一曼的家庭 作者:不详 001.jpg 陈达邦 陈达邦于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,有一位叫陈琮英的妹妹,是长沙一家纺织厂的工人,双方父母包办,与任弼时定下儿女婚姻。任弼时参加革命后,于1921年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,回国后,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。经党组织安排,陈琮英到上海于任弼时结为夫妇。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,广州黄埔军校成立。任弼时和陈琮英动员陈达邦投身革命,报考黄埔军校。在湖南党组织的帮助下,陈达邦于1926年考进黄埔军校,成为第六期学员,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“四.一二”政变后,经党组织决定,将其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。 和陈达邦一起出发的有几十人,学员们每10人编为一组,陈达邦被指定为组长。在陈达邦的小组里有一位四川姑娘,名叫李淑宁。她是四川宜宾人,1927年初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兵队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进入中山大学后,李淑宁的中文名字改为李一超,俄文名字叫科斯马秋娃。陈达邦为人稳健,政治上比较成熟。李一超因为有他的帮助,两人都没有卷入中山大学的派性漩涡。二人情投意合,于1928年结为伉俪。李一超怀孕后,经组织安排离苏回国。1931年“九.一八”事变发生后,李一超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,改名为赵一曼。 李一超回国后,陈达邦继续留在中山大学学习。1929年,中山大学解散,陈达邦任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,专门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印刷业务。 1935年,吴玉章在法国巴黎创办《救国时报》,通过中共代表团调陈达邦去巴黎,任《救国时报》印刷部主任,兼印刷厂厂长。《救国时报》在巴黎发行出版了152期,每一期,每篇文稿,都浸透着陈达邦的心血。 1938年2月,共产国际中国部为进一步扩大抗日宣传,决定将《救国时报》迁往美国印刷出版,命老吴先行回国。陈达邦继续留在巴黎执行任务,一等就是4年,陈达邦于1942年动身回国。 陈达邦回国后,辗转来到重庆。而关于自己的妻子李一超就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重大信息,陈达邦则是多年以后才得以知晓。 1950年,电影《赵一曼》在全国上映。从此,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。然而连编剧于敏都不知道赵一曼究竟是谁。1953年5月,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来自四川宜宾的普通信件,内容是李坤杰打听曾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过的李一超的下落。周总理看了
孟彦弘:“解放”前后的顾颉刚——大变动时代个人的出处与选择 》 分类: 知识分子 “解放”前后的顾颉刚——大变动时代个人的出处与选择 作者:孟彦弘 85.jpg 顾颉刚(1893-1980)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,国共内战及最后的政权易手,对生活在其中的许多人来说,都是一个巨大的变局,即使是成名成家的大学者,也都充满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无奈。这里我将“解放”二字打了引号,并不是要表达为 “所谓解放”之意,而是在于强调这样一个事件;在《顾颉刚日记》中屡屡出现的这个词,也正是作为事件在使用。如1949年5月25日: 今晨起身,家人传言,共军已于上午四时由兴国路进市区,解放矣!继广播电台报告共军布告八条,知一切采取缓进政策。……自本月五日闻炮声,至今日解放止,战事凡历二十天。昨共军沿铁路至西站,天黑乃来,闻有内应。蒋要打一硬仗给外国看,结果打不成,所谓“兵败如山倒”也。此君“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,亦复何恨”,惟苦了万千老百姓耳。 5月27日: 看报,上海全部解放。 本文所谓“前后”的起止,大致始于1948年淮海大战,中共对南方已形成很大的军事压力,解放全国指日可待;顾颉刚到西北讲学期间,其妻张静秋不断来信来电催其返沪,以应对时局。大致止于1954年北上入中国科学院 。对中共来说,这个时期完成了对全国的控制、结束了朝鲜战争;对一般百姓而言,经历了土改、镇压反革命,真正开始体会到了新政权的力量。 顾颉刚,出生于1893年,1920年北大毕业;1923年在《努力周报·读书杂志》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,提出“层累地造成古史”的学说;1926年出版《古史辨》第一册。以《古史辨》的出版为标志,顾颉刚跻身于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史学家行列。所谓“一出大学,立即成名”者。1980年逝世。从他大学毕业算起,以1950年为界,正好是前后各三十年。从学术生命来说,解放以后,正是他的后半生。对他的后半生,我们研究得很不够。 总起来说,顾颉刚的一生,是学者的一生。他自己最看重的,是学术研究及其研究成果。他在其《日记》1948年末,写下了这样下了一段话: 此次归家,整理成泉寄来之予存北平稿件,喟然而叹。劫馀之物,今加整理,尚犹累然盈数架。时不我待,年已望六,劳动之后,便感疲劳,自今以后,予之时间不复可浪费矣。所愿社会工作从此断绝,著作生涯急遽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