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理想 | 葛兆光:历史学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压力?
看理想 | 葛兆光:历史学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压力? 06/26/2021 原文 看理想编辑按: 历史学家能抵抗情势变迁的压力吗?历史学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压力呢? 对不同的人来说,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。 今天,我们希望与你分享来自历史学者葛兆光所著《余音:学术史随笔选 1992-2015》中纪念已故学人顾颉刚的一段随笔。 顾颉刚(1893-1980),历史学者,是反传统“古史辨派”的代表人,对20世纪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,被傅斯年称为“历史学的无冕之王”。 这位“无冕之王”,能摆脱民族、国家的情势变化,保持学术之客观吗?他能遗世独立,凭借学术与政治上的有冕之王抗衡吗?时代的吊诡、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……这些知识、思想和信仰世界,又有哪些“变”与“不变”? 通过葛兆光所梳理和回顾的经历,我们可以窥见,在这位学者身上,思想史与学术史、时代与个人之间,呈现出了哪些微妙的角力与交融。 对于“中国”一统和“中华民族”同源的质疑,虽然轰动一时,但很快逆转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,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推动“古史辨”运动,从根本上说,是一场对传统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现代性改造,这一点王汎森的《古史辨运动的兴起》已经论述得很清楚。 简单地说,就是在科学、客观、中立的现代标准下,有关早期中国历史的古文献,在“有罪推定”的眼光下被重新审查,人们逐渐把传说(或神话)从历史中驱逐出去。以前在古史记中被视为“中国”共同渊源的五帝和“中华民族”历史象征的尧、舜、禹,以及作为中国神圣经典的种种古文献,真实性都被严厉质疑。 1923年,顾颉刚在一封公开信里提出古史辨的纲领,一共包括四点,即“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”、“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”、“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”和“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”。正因为如此,才被丛涟珠、戴季陶等人惊呼为“动摇国本”。 img 顾颉刚、戴季陶 为什么会动摇“国本”?因为“民族出于一元”意味着中国民族有共同祖先,“地域向来一统”象征中国疆域自古如此,而古史传说人物象征着民族伟大系谱,而古代是黄金时代,就暗示了文化应当回到传统。象征本身有一种认同和凝聚力量,对这些象征的任何质疑,都在质疑历史之根,瓦解着“中国”认同的基础。 这里长话短说。对于“中国”一统和“中华民族”同源的质疑,虽然轰动一时,但很快逆转,毕竟形势比人强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,1